长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属于行为成瘾,当然算是一种精神障碍。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十一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11),“游戏障碍”被归类为“由成瘾性行为导致的障碍”。今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ICD-11,官方正式将“游戏障碍”定为疾病,成为继病理性赌博后的第二种行为成瘾障碍。
手机上瘾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不少学龄孩子开始沉溺于玩手机游戏。其心理危害主要表现在:荒废学业、社交障碍、继发性情绪障碍。在生理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视力下降和仪态变差:每天持续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3个月后视力就可能从1.0下降到0.5;长时间低头会压迫脊椎,引起脊椎侧弯或颈脖、头部、肩膀疼痛,还容易出现弓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手机游戏成瘾提出的诊断标准一共有9条:
01
对玩游戏的渴求(玩游戏的行为、回想玩游戏和期待玩游戏支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
02
不能玩游戏时出现戒断症状(可以表现为易怒、焦虑、悲伤);
03
耐受症状(需要玩的时间越来越长);
04
无法控制要玩游戏的意图;
05
因游戏对其他爱好丧失兴趣;
06
即使知道玩游戏的潜在危害仍难以停止;
07
因玩游戏而向家人朋友撒谎;
08
09
因游戏危害到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WHO此次发布的ICD-11则提出了3条诊断标准:
01
对游戏的控制受损(例如,发作,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终止,背景);
02
在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游戏;
03
尽管发生了负面后果,但仍在继续或升级游戏。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职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无论是DSM还是ICD的标准,都列出了区分病理性游戏行为的两条核心特征:一条是,游戏成瘾者不仅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无法再承担以往的社会角色,也不再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条是,他们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
孩子沉迷手机甚至严重上瘾
首先,必须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个小时,平时手机须放在远离孩子卧室与学习处;同时,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不能自己也沉迷于玩手机,要更多地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与户外活动。
其次,一定不能等到孩子已经手机成瘾很长时间(半年以上),并严重影响到学习和人际交往时才想到来控制,这时为时已晚。因为手机成瘾和毒瘾的核心成瘾机制是一样的,都具有严重的病态心理依赖性(心瘾),根本无药可治。而且,此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已经很难对孩子进行管束,也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激烈的对抗心理甚至危险行为。
对于手机成瘾严重的孩子,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成瘾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家庭治疗,其次是送去正规的网瘾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实际上收效一般。所以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苗头,应立马予以纠正。
成年人手机成瘾也会造成的伤害
成年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的大学生;另一类是已经进入社会甚至有了家庭的成年人。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最大的伤害有荒废学业、毕业后无法进入社会正常社交、无法胜任工作。
对于社会型成年人,伤害则主要是:
01
过度消耗时间和精力。很多人会因此影响到睡眠和工作。
02
产生负能量心理。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物质,朋友圈中的一些负能量信息会带来移情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导致焦虑抑郁状态等。
03
影响夫妻感情。沉迷于玩手机,夫妻间的交流自然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对夫妻感情会造成伤害。
04
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做父母的沉迷于玩手机,会忽略孩子的成长。同时也会让孩子依样学样,使孩子也沉迷于手机,荒废学习,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国人别再成为手机上瘾的最大受害者
据报道,世卫组织关于手机游戏障碍诊断标准的全过程测试主要是在中国进行的,这主要跟以下原因有关:
01
由于经济、便捷等需求,数字媒体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
02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承担太多、付出太多。即便儿女成年后,做父母的也习惯于包办,导致中国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荒废学业,不去工作,他们也能心安理得地啃老。
相较而言,日本虽是电子游戏最早和最大的输出国,但日本文化从孩子很小开始就训练其独立性和严苛的自律性。西方国家也同样如此,从小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子女成年后必须自己养活自己,这就使得孩子心中时时存有后顾之忧,不敢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和职业。由此看来,中国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独立性和自律性的培养,这是使他们远离手机成瘾伤害的最好办法。
行为医学与精神卫生专科副主任
成瘾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谌红献)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